当前位置:首页  科学研究1

我校“体育学学科发展研究教师团队”成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时间:2023-09-02访问次数:473

8月31日,教育部公布第三批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创建示范活动入围名单

我校黄汉升教授领衔的

 “体育学学科发展研究教师团队”

成功入选

这是继2018年我校孙绍振教授领衔的

 “两岸文学教育与交流教师团队”

入选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2020年我校杨玉盛教授领衔的

 “生态-地理过程教师团队”

入选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后

我校第三次获得此项荣誉

团队介绍


(黄汉升教授)

黄汉升教授是体育学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知名学者,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体育学学科唯一人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六、七届体育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长期以来,团队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的原则,建成了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层次和学缘结构合理,具有强劲发展势头的教师队伍,现有教授12名、副教授5名、讲师3名,曾先后获评“福建省省级教学团队”和“国家级教学团队”等荣誉。团队成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以“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为目标,积极发扬黄大年精神,潜心教书育人、矢志科技创新,以实际行动积极服务体育学科建设发展,推动闽台体育融合发展和体育人文科技国际交流,为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贡献福建师大力量。

坚守初心 教书育人

黄汉升教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勇担教书育人使命,扎实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和“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2021年担任中宣部特别委托项目首席专家,深入开展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大课堂建设理论和实践研究,高标准建成“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大课堂实践中心”,构建辐射高校群的思政课实践平台,打造社会大课堂学理研究和实践模式的“福建样板”。他长期致力于体育科研方法论、体育教育学等领域研究,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等课题10余项;在《体育科学》《中国体育科技》以及《国际体育教育杂志》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担任全国体育专业研究生教材《体育科学研究方法高级教程》《体育教育训练学高级教程》《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和全国体育专业本科生教材《体育科学研究方法》《排球》主编,所主持的科研成果获评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中国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类)一等奖等。

(黄汉升教授为本科生讲授“开学第一课”)

(黄汉升教授主编的部分教材)

(教育部人文社科奖一等奖)

在黄汉升教授的悉心教导、言传身教下,教学团队涌现出一批批“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先进典型。如:徐云丽荣获“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方千华、王润斌荣获“福建省五四青年奖章”,方千华、陈海春荣获“省教工委优秀党务工作者”,团队教师多次获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优秀共产党员、高校优秀体育教师、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标兵、教学名师、师德之星、十佳青年科研先进个人、十佳班主任、我最喜爱的好老师等称号,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斐然。此外,教学团队始终坚持以育人为本,长期奋战在教育教学一线。五年来,教授平均为本科生上课687余课时,为研究生上课1028余课时;副教授平均为本科生上课1011余课时,为研究生上课209余课时;共培养硕士生198人,博士生33人。先后获得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4项,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奖2篇、省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7篇。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敢为人先 开拓创新

在黄汉升教授的领衔下,教学团队面向国家体育学学科战略需求,聚焦体育学研究生培养,牵头编制多个高水平学科发展标准文本。2016年,调研63个体育学研究生培养单位,牵头完成《体育学研究生课程建设总报告》,自主首创《高等学校体育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7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精神,牵头制订《体育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申请基本条件》;2018年,根据全国各院校培养方案及权威专家意见,牵头编制《体育学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2019年,收集分析75个体育学研究生培养单位相关数据,牵头编写《体育学学科发展报告》。为加强体育学研究生培养、体育学学位点建设、体育学学科发展动态等作出重要贡献。

(牵头编制多份高质量标准文本)

(我校承办全国体育学博士生导师论坛)

近年来,团队中有1人成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体育学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获聘“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0余人/次获评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及其他部省级各类人才称号。五年来,团队成员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3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2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共10项,其中重大重点项目2项,在中国体育学学科的各个领域均有重要建树。

知行统一 甘于奉献

教学团队充分发挥学科实力强、理论水平高、平台视野宽的优势,在社会服务方面做出富有成效的努力。

一是助力体育学学科建设发展。黄汉升教授现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发展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为《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等政策出台提供审议咨询服务;牵头编制多个高水平标准文本、研制多个高质量国家标准,为提升体育学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有力支撑。学院体育学学科和体育专业学位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获得佳绩;3个本科专业全部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6门。

(我校体育学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二是推动闽台体育融合发展和体育人文科技国际交流。首倡两岸融合发展的体育参与式治理新道路,创新举办“闽台宋江阵学术交流会议(被国家列为福建省对台交流特色活动)”“海峡两岸体育学研究生论坛”等活动,推动两岸同胞在一系列体育参与式治理实践中增进了解。与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联合培养体育教育本科生,联合塞尔维亚体育科研院校、安踏公司实验室、李宁公司实验室,不断探索生物力学新理论,拥有近20项自主知识产权,获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我校承办海峡两岸体育学研究生论坛)

(首批赴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访学学生)

三是服务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团队先后培养出了徐云丽、邓薇、林清峰、李发彬等奥运冠军,培养了全省71%的中小学体育特级教师、全省68%的学科带头人,为国家培养出一大批高水平体育学学科人才。积极开展福建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质量监测与研究,构建学校体育发展质量监测评价体系,相关成果获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与国际特殊奥林匹克东亚区、中残联等密切合作,深入开展体教融合、体医融合探索实践,持续14年开展体育助残志愿服务工作,团队获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等国家奖项6个、省级奖项13个。

(我校培养的部分高水平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