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春赛道上不断拼搏进取
在运动场上全力向未来奔跑
强身健体,立志成才
挑战自我,突破极限
哨响,出发
让我们走进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
肆意挥洒汗水,感受青春朝气
迎接更好的明天!
专业名片
专业发展历程:本专业办学始于2002年,培养了大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先后获批“国家体育科普基地”“国家体育总局运动机能评定重点实验室”“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俱乐部”“中国特奥活动基地”“福建省校园足球研究与发展中心”“全国啦啦操十佳星级俱乐部”“福建省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中心”“福建省体质测定与健身指导站”等国家级、省部级平台。2021年,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建设情况
本专业经过2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以健身健美类、小球类、武术养生类、游泳及救生类、体育赛事经营管理以及健身场所管理类为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系统掌握社会体育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一定的体育科学研究能力,具备健身运动指导、大众体育活动策划与组织和社会体育工作指导的能力,能胜任体育健身、户外休闲运动领域和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以来,成效显著。
(一)以学科平台为引擎,引领专业发展方向
社会体育指导与专业,立足福建区域优势,以体育科学学院A类学科平台为引擎,引领专业发展,推动课程建设。近些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3门。此外,还获批了多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精品课程以及校级精品课程。
(二)以就业能力为导向,构建实习实践体系
学院依托国家体育总局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平台,打造教研实践联动平台,强化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建立以福州为中心,辐射福建全省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健身俱乐部、闽台体育赛事组织策划等方面的实习实训基地;构建“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与安踏体育、海峡奥体中心、懒人易健科技等企业签订协议,深化校企合作。
实习实训基地
体育赛事策划与管理
(三)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推动师资队伍建设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始终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找准教师队伍建设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不断优化师资结构,激发新活力。近年来,学院先后引进杨海晨、涂传飞等闽江学者特聘教授、郑家铨、张钊瑞等优秀台湾青年博士。本专业6位骨干教师分别获得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福建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此外,还有两位教师荣获“福建青年五四奖章”。
培养经验
(一)对外交流
本专业多位教师在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中参与裁判工作,在赛事过程中受到了一致好评,充分展现了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教师优异的业务素养和昂扬的精神风貌。此外,经过专业教师精心指导,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的多位学生参与了全国青年运动会、WCBA等高级别赛事的裁判服务工作。
(二)社会服务
本专业学生积极参与全国青运会、福建省运会、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等大型活动志愿服务工作,社会评价良好;积极参与各种类型的闽台民间体育交流活动的组织策划和项目实施,比如,闽台“武林大会”“宋江阵”“海峡两岸手球交流赛”等两岸体育交流活动,新华社、福建日报等媒体进行了相关报道,社会反响良好。此外,专业负责人杨少雄教授担任福建省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副会长,张钊瑞博士担任福建省手球协会特聘副主席。
(三)培养成效
近年来,本专业培养了省三好学生等为代表的一批品学兼优学生,学生在多项国家级、省级以上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奖。其中,2021年10月21日-23日在江苏无锡举办的2021中国大学生健美健身锦标赛暨世界青年健美健身锦标赛选拔赛,2020级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邹择凯同学参加本次比赛,并成功斩获大学生传统健美65公斤级别冠军,在随后各级别前三名参加的全场传统健美总决赛中,一举拿下总决赛第三名的佳绩,符合世界青年健美健身锦标赛参赛条件。并顺利入选国家健美健身集训队,创造了我院学生在国家级健美健身竞赛中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学生发展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专业建设紧密围绕国家“健康中国2030”、《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体育学发展战略,重视专业技能,淬炼实践能力,拓宽就业渠道,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体育人才。近年来,本专业的就业率显著提升,2017-2019年就业率均为100%。根据第三方调查报告,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评价对人才培养体系的总体满意度均在95%以上。2021届毕业33人,就业率100%。总体上,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的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为社会体育健身指导员、健身教练、体育教师、健身行业经营与管理等岗位,就业率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此外,林颖、叶思典等多位优秀毕业生通过考研、保研等形式,攻读硕士研究生,继续升学深造。